发布日期:2024-08-25 00:29 点击次数:124
(原标题:巨星陨落!李政道,逝世!)
巨星陨落。
8月5日,据澎湃新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他说,“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
李政道逝世
8月5日,据澎湃新闻,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美国时间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
据百度百科,李政道(英文名:Tsung Dao Lee),男,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美国国籍,祖籍江苏苏州,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意大利林琴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3年起,李政道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物理系。1950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 先后在芝加哥叶凯士天文台、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系工作。
1953年起,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1963年,入籍美国。
1964年,李政道提出KLN定理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2年,提出随机格点理论并当选意大利林琴科学院外籍院士。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讲座教授。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2018年,任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
李政道先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科学奖、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等荣誉奖项。
李政道长期从事物理学研究,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1954年,提出“李模型”,对探讨量子场论基本问题起到重要作用。1956年,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爱因斯坦科学奖。
获得诺贝尔奖后,李政道开始更深层的多领域课题研究。1957年起,李政道和杨振宁、黄克孙研究了玻色硬球系统的统计,同时和杨振宁建立了统计物理中多体问题通用理论框架。
20世纪60年代以来,李政道在正反粒子变换和空间反射联合变换下不守恒问题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70年代以来,在建立与发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论、提出反常核态的概念、建立与发展随机格点规范理论、把时间作为分立动力学变量并进而建立分立动力学理论等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心系祖国科教事业
李政道始终心系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
自1972年起,李政道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帮助了国内粒子物理等相关领域研究的恢复,改革开放以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进步,为中国科学教育战略布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与合作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倡导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和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
李政道倡导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建设我国第一台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促成北京谱仪(BES)、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为我国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导和倾力帮助。
他还倡导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进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和青年学者成长,为构建开放型教学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环境争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李政道发起并参与组织实施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选拔推荐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领军学者和社会栋梁,创设了我国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1985年,李政道倡导建立博士后制度和成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持续打造我国科技创新生力军数十万人。为纪念夫人,1997年李政道及其亲友捐赠私人储蓄建立“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政基金”),择优培育我国基础科学后备军数千人,成为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他还倡议并创立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议中国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制度、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近代物理中心等均获采纳。
李政道的观点
李政道认为,科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人在青少年时期,脑细胞“零件”的效率最高,接受知识的能力最强,要抓住这个时机,广泛地培养和发展兴趣,尽可能多地汲取知识,进行最严格的科学训练,打牢知识功底。20世纪40年代,李政道在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大读书时,当时的学习条件非常艰苦,李政道经常一清早就到学校附近的一个茶馆,泡上一壶茶,买下一个座位专心致志地刻苦读书。李政道曾回忆说:“出人才,最重要的是人,不是条件。”
在李政道看来,教学方法是服务于育人目的;教学的一切措施和手段皆应着眼于培养人才。在“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上,李政道主张后者。他编写教材和讲义,注重方法,立意高深,意在要求学生进行艰苦的独立思考,然后获得真知。他提出教学与科研要紧密结合,理论与实际应密切联系,学生要像搞研究一样地读书,通过读书既获得知识,又得到研究工作的训练。
李政道曾表示,自己的人生信条是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为浮名绊此身”。他说,“细推”是指要仔细考察,也就是说要重视学问本身的研究,至于像诺贝尔奖之类的功名其实都算“浮云”罢了。
校对:赵燕